皮书研究
摘要:在构建当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时,“方法论问题”应排在首位。本报告阐述了当前存在的具体的、辩证的方法论问题,并认为这些问题需要区别对待、重新思考。具体问题包括现代社会治理体系建构和研究的价值导向与工具导向的辩证统一问题、统一性(普遍性)与多样性(特殊性)的辩证统一问题、本土性(中国道路、中国经验、中国研究)与国际性(他山之石、国际融入)的辩证统一问题、历史性(社会文化和学术思想传统)与当代性的辩证统一问题、批判性与建设性(包含学术性与应用性)的辩证统一问题等。
关键词:现代社会治理体系方法论问题辩证统一
一、方法论的总体阐释
方法论在当代社会科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没有符合当今世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尤其是社会学基本的方法论,而只有思想、观念和概念,则不能称之为现代社会科学。因此,“方法论”是排在第一位的,应建设好当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包括政府治理、市场治理和社会治理三个重大领域。其中,构建现代社会治理体系、提高现代社会治理能力尤为重要,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从社会学研究来说,社会治理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在西方,关于社会治理的研究文献可谓汗牛充栋。在中国,相关的研究虽然不以治理为名,但也同样丰富。古代中国学者谈了很多社会治理问题,孔子有“仁德治天下,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绝圣弃智”等论调;庄子提倡“出淤泥而不染”。但是,必须承认,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东西方在研究方法和思维方面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可忽视的差异,背后就蕴含着方法论的差异。
所谓本质上相同,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几乎所有的学术理论和思想,都以当时的社会治理为基础,也有对理想和空想的建构。例如,柏拉图心中对理想国的构建、托马斯·莫尔和罗伯特·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老子的“小国寡民”和“绝圣弃智”思想以及绵延千年的所谓“天人合一”的儒家理念。
二是学术研究的主题总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可以用三个概念来表示,即统治、管治、治理。上述词语所包含的变化是政府或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化。“国家”不是疆域上的国家,而是政治意义上的国家,可以用三个英文单词来表示:country指代疆土意义上的国家,nation指代民族意义上的国家,state指代政治意义上的国家。上述三个概念的提出,是对人类社会治理进程的概括。
所谓不同,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阶段特征、不同社会的自身历史文化积累、当下社会发展的状况和条件以及不同社会之间交流的程度与范围。具体体现在经济交流、社会文化交流和学术思想交流三个方面。
在某种程度上,上述理论反映了社会学研究的一般性规律。因此,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了三大特征,即民族性、继承性和时代性。三大特征阐述了中国在当代社会应如何建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二、方法论的具体问题
以上只是形而上的考察,在方法论上还有许多具体的、辩证的问题需要区别对待,这些问题存在于目前关于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文章中,在提出问题和得出结论时需要重新思考以下七个问题。
1.现代社会治理体系建构和研究的价值导向与工具导向的辩证统一问题
第一个问题既是方法论问题,又是内容问题,即现代社会治理体系建构和研究的价值导向与工具导向的辩证统一问题。通常,人们把社会治理研究、社会学诸多经验研究称为应用研究。应用研究是把理论的基本原则、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方法论应用于社会各领域,称为applied sociology,即应用社会学。
现代社会治理体系建构和研究有其现实意义,还会存在缺陷和不足,究竟要形成什么样的治理模式?为服务对象实现什么样的目标?在这些方面,研究者思考甚少。这里存在价值导向、工具导向的问题。为什么会存在价值导向的问题?现代社会治理有自己的理念目标,即公平、正义、共享。价值导向在具体研究的过程中考虑较少,如不让工人闹事,不让农民上访,不让网络媒体聚集围观等。社会治理体系的价值导向与工具导向的辩证统一问题值得研究者在方法论方面进行思考。
2.现代社会治理体系建构和研究的统一性(普遍性)与多样性(特殊性)的辩证统一问题
在方法论方面需要思考的第二个问题是,现代社会治理体系建构和研究的统一性(普遍性)与多样性(特殊性)的辩证统一问题。现代社会治理体系的建构与研究有作为一门单独学科的普遍性,其必然要反映社会治理面临的普遍问题,必然要研究现代社会的普遍规律,必然要实现人类社会的普遍价值。
每个社会都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在此条件的约束下,每一个治理问题都具备特殊性。例如,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治理体系都具有特殊意义。
与此相反,“治理”行为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在哲学意义上,特殊性与普遍性是一对相互矛盾的概念,但又是辩证统一的概念,特殊性通过普遍性呈现自身的意义,特殊性必须反映普遍性,否则没有发展方向。在现实研究中,较多研究者强调特殊性,忽视普遍性。但中山大学的王林教授所写的“本土化与国际化问题的中枢性”文章,呈现了与之不同的观点。
针对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认知,学术界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学者认为,社会学研究具有普遍性;另一类学者认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没有普遍性。从哲学上看,这两种观点都无法理解。但在很多现存研究中,一些著名的社会学家也徘徊在上述两类观点中。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人类命运共同体必然有普遍性,如果没有普遍性,又谈何共同命运?
3.现代社会治理体系建构和研究的本土性(中国道路、中国经验、中国研究)与国际性(他山之石、国际融入)的辩证统一问题
从社会治理、社会科学、社会管理、社会建设等研究趋势中,可以发现第三个问题,即现代社会治理体系建构和研究的本土性与国际性的辩证统一问题。目前,社会学界对此问题有四种认知。第一,重点坚持本土性。第二,从本土经验出发,借鉴他国经验和学术思想。第三,改良他国经验和学术思想,使其适合于中国。第四,中国经验要作为一个整体的社会学知识体系,使其融入世界。
综上所述,第四种认知更加具有说服力。从中国经验出发,现代社会治理体系建构和研究并非拘泥于中国经验,而是融入国际社会中。中国的社会学有很多本土性概念,例如,费孝通提出的“差序格局”,对于中国学者而言较易理解,但西方学者难以理解。因此,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来理解概念差异。
习近平总书记在“5·17讲话”里提过一句话,越是民族的,就越是国际的。有的学者提出越是“土”的就越是“洋”的,(此处的“洋”指代普遍思想)。因此,“土”和“洋”之间有着辩证统一的关系。
由此可见,国际话语权并不意味着自说自话,不仅需要强调本土经验的重要性和基础性,还要强调本土性与国际性的辩证统一。
4.现代社会治理体系建构和研究的历史性(社会文化和学术思想传统)与当代性的辩证统一问题
21世纪的中国与2000年前的中国有着本质的不同。即使荀子的治国之术流传至今,也仅适用于先秦时代的中国状况,而不是21世纪的中国状况。但是,社会治理也不应忽视中国传统,应该客观正面地去对待,将历史性与当代性辩证统一看待。
5.现代社会治理体系建构和研究的批判性与建设性(包含学术性与应用性)的辩证统一问题
无论是智库研究还是学术研究,现代社会治理体系的建构和研究都应兼顾批判性与建设性。批判是必要的,但批判应以更好地建设为目的。
6.现代社会治理体系建构和研究的问题导向与理论建构的辩证统一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哲学社会科学的建设应以“问题意识”为导向,但以“问题意识”为导向不等于以“问题”为导向。在研究实践中,无论是智库研究还是学术研究,如果不以“问题意识”为导向,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就没有具体的切入点和抓手。与之相反,没有理论构建与理论基础,问题的性质、价值和学理定位就没有根基。只有探寻“问题”的学理依据和学术价值,才能发掘它的长远性。只有将一定的理论建构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学术研究才能体现自身的价值。
7.具体研究方法体系问题
在选择具体研究方法时,当前学术界主要沿用西方社会的研究方法。中国特色研究方法何时能取代西方研究方法?对于这个问题,学术界一直在研讨,至今未有明确定论。
(本文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陈光金在第十八次全国皮书年会(2017)上的讲话录音整理而成。陈光金,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社会学研究》主编,研究员。主要从事农村社会学、社会分层与流动、私营企业主阶层等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