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报告类图书的规范性和影响力分析-米乐app官网下载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
  • 网站导航

皮书作者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皮书机构

皮书研究

研究报告类图书的规范性和影响力分析
来源:皮书研创与当代中国研究  作者:王文军   发布时间:2018-09-05

  摘要:研究报告类的连续出版物是应用性研究成果的重要形态,反映了学术界对国家在经济发展中对现实问题的一种独立的专业思考和科学理性的研究。本报告主要介绍了研究报告类图书的特点、治理结构、研究规范以及编辑出版的规范性,并对研究报告类图书的内容、数据、用户、资源、舆论、国际影响力构成进行了总结,还对研究报告类图书在新思维、新路径、新手段方面的传播力的构建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研究报告  规范性  影响力  传播力

  一、研究报告类图书的繁荣发展与出版概况

  1.研究报告类图书迎来繁荣发展期

  研究报告类图书是建立在专业性学术研究的基础之上的一种公共的知识产品,是学术界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应用对策性研究的一种重要的成果形式,是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以及行业协会所属的研究机构利用专业的理论知识为公共社会服务的一个产物。研究报告类图书反映了学术界对国家在经济发展中对现实问题的一种独立的专业思考和科学理性的研究。

  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自发布《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以来,中国各类智库呈现出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研究报告类图书均依托于高校、科研院所、各类智库的研究人员来完成。2016年,全球共有智库6846家。其中,美国拥有1835家智库,智库数量居世界第一位;中国拥有智库数量达435家,居世界第二位。目前,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共计2000多个,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活动人员近50万名,这样一个大的知识群体在研究报告类图书的出版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研究报告类的连续出版物是应用性研究成果的重要形态,其中“皮书”是应用对策类研究报告的典型出版形态。“皮书”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推出的大型系列图书,它由一系列权威研究报告组成,在每年的岁末年初对每一年度有关中国与世界的经济、社会等各领域的现状和发展态势进行分析和预测。

  2.研究报告类图书的出版现状概括

  近十年,研究报告类图书的出版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据中国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库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共有345家出版单位出版研究报告类图书,数量达2463种。按照中图分类法,f(经济)类图书共有1280种,占比为5197%。排在第二位和第三位的g(文化、科学、教育、体育)类图书和d(政治、法律)类图书分别为396种和336种,占比分别为1608%和1364%。研究报告类的图书主要集中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四个领域,占到了总出版比例的82%。从出版份额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研究报告类图书中占据15%的市场份额。在研究报告类图书出版数量最多的出版社中,前10位占据40%的市场份额。从研究内容看,由于国家的重大现实需求多数集中在经济方面,为了满足这部分社会需求,经济类的研究报告占50%以上。

  从近年来研究报告类图书的出版热潮中,研究人员发现一批规范化程度比较高、学术影响力比较大的研究报告类图书已成为各学科领域的品牌产品。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皮书为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研究报告类图书的研创和出版,开创性地提出了“皮书”的概念,现在已经形成颇具影响力的“皮书系列”产品。2017年是皮书研创的第20年,皮书作为典型的研究报告类图书,从研创、出版到评价都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同时,由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以“皮书”为代表的研究报告类图书的出版开展较早,社会影响力较大,皮书数据库也成为众多数据库中一个知名的品牌。因此,可以把“皮书”称为应用对策型研究报告类图书中的旗舰产品。目前,皮书的年出版量已接近400种。

  二、研究报告类图书的学术规范性和标准性亟须加强

  1.研究报告类图书的特点、治理结构、研究规范与编辑出版规范

  学术界进行专业研究,必须建立在各学科各专业领域的学术规范和研究规范的基础上。建立规范的目的是更好地促进学术积累,更好地服务于学术创新。规范是在学术研究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和概括出来的。这种规范应建立在学术共同体的基础之上,是一种面向各学科的基本的规范。根据研究的目的、价值趋向,学术界制定出适当的符合学科特点的学术规范,促使这些研究能够进一步地贴近现实需求和社会需要。当需要突破原有规范时,创新就出现了。因此,科学合理的规范会更好地促进学术创新。

  (1)研究报告类图书的特点

  研究报告类图书具备的特点应包括:第一,出版语言应以中文为基础;第二,连续出版物要按照出版计划连续无限期地出版,出版的历史要求是五年以上;第三,研创团队应以高校、科研机构和行业协会等研究机构为主,研究团队的成员应相对稳定,研究资源应具有可持续性;第四,编辑出版应符合规范;第五,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同等重要。

  (2)研究报告类图书的治理结构

  研究报告应有一个统一的“治理机构”,包括:编辑委员会、主要撰稿人、研究团队、保障体系以及交流平台。第一,编辑委员会。“治理机构”最核心的是编辑委员会,编辑委员会发挥实际作用。第二,主要撰稿人。主要撰稿人应在本专业研究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成就和知名度。第三,研究团队。研究团队应具有较扎实的研究基础。第四,保障体系。保障体系应有一个相对稳定的、规范运作的、积极参与业界交流的研究机构作为支撑,有持续的资金支持也是必不可少的条件。第五,交流平台。多维度的交流平台和成果转化的渠道能让研究报告类的图书产生重要的价值和比较大的影响力。

  (3)研究报告类图书的研究规范

  研究报告的研究规范体现在五个方面:第一,理论基础。做专业的研究,必须有研究所依赖的理论基础,它是研究最重要的基础。第二,研究方法。研究方法的新颖性和适用性是考察的主要指标。第三,论证过程。论证过程是专业研究所必备的条件,应用研究是一种事实性的研究,其中就包括回顾性的总结。第四,数据资料。数据资料很重要,旨在用大量的数据和公开的资料对研究报告进行分析和预测,高质量的研究报告类图书都有比较完备的数据分析系统,以及有效的数据采集方法介绍。第五,研究结论。研究结论是研究报告类图书的必备条件。

  (4)研究报告类图书的编辑出版规范

  在编辑出版的规范方面,要想提升研究报告类图书的影响力,其写作内容和表达方式应符合学术交流的统一标准。在格式规范上,研究报告应符合业内一般的格式规范。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很多优秀的研究报告提供了格式规范的标准的样例。在出版标准的制定上,研究报告应符合一线的标准,乃至国际上的通用标准。

  2.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以下简称cssci)对规范研究报告类图书的推动作用

  在应用对策类研究报告如火如荼的发展过程中,既存在繁荣的现象,又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一些不太规范的研究报告不断问世,这种研究报告不仅浪费了有限的公共资源,也对决策和舆论产生了误导。因此,构建业内共识的规范能为研究报告类图书出版的繁荣明确标准、树立标杆,有利于实现可持续的发展。这种规范对研究机构自我评估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也能提高研究报告的研究质量。此外,这种规范还能为成果的使用者提供重要的途径,为政府和社会公众提供重要的参照性,有利于发挥研究报告的价值。

  加快构建符合此类出版物的研究规范和科学标准是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步骤和首要工作。2006年,cssci在建立学术期刊数据库的同时,对连续出版的研究报告的出版形态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并着手收集相关资料,旨在建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报告索引数据库。目前,研发具有特色的研究报告类索引数据库已经成为cssci正在建设的项目。

  三、研究报告类图书的影响力构成

  研究报告类图书不是为了个人的秩序或学科指向而进行的基础性研究,而是最终指向公共政策的研究,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有用”的研究,它所形成的社会影响力和学术影响力是衡量研究报告质量的重要标准。研究报告的影响力构成包括以下六个部分。

  1.内容

  从内容上看,研究报告的学术影响力应该体现在使用和传播公共知识的能力上。主要撰稿人与他的研究团队在专业领域里发表的学术成果和积累的研究成果都能够形成良好的口碑。

  2.数据

  从数据上看,事实性研究依赖最新的第一手调查资料。以学术视角进行分析,优秀的研究报告所整合的数据具有重要的价值,其价值体现在研究报告的影响力。

  3.用户

  从用户上看,研究成果的应用离不开业界的支持,研究机构应争取更多的来自业界的支持和认可,使得专业研究和成果应用能够形成良好的互动。研究报告类图书如果达不到应用的层面,它的价值就无法体现。国家的需求、行业的需求和市场的需求都是重要的研究领域。业界的支持和认可需要供需双方共同努力,研究机构和需求方需要高频的互动才能产生合力。

  4.资源

  从资源上看,研究报告类的图书的主创机构拥有丰富的研究资源,它能吸引国内一流学者参与研创,也能提升研究报告的质量。

  5.舆论

  从舆论上看,舆论的引导力对研究报告类图书形成社会影响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社会影响力是一种引导媒体和公众舆论的能力。

  6.国际影响力

  从国际影响力上看,提高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是一项伟大的事业,需要几代人共同奋斗。

  四、构建研究报告类图书的传播力

  1.新思维

  影响力的产生与传播力的构建密切相关,构建研究报告类图书,一方面要在质量上下功夫;另一方面还要在理念和技术上有创新。由此可见,服务用户、服务读者则是新思维的体现。

  2.新路径

  新的路径体现在运作方式上。例如,新媒体营销在图书宣传工作中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加之线上社区群体越发活跃,“新书发布”则从线下转移到了线上。

  3.新手段

  现代传播技术推动了研究成果的应用和知识的分享,比如,依托知名的数据库来提升成果的可见度、“借船出海”实现有效的传播。

 

  参考文献

  谢曙光:《皮书手册:写作、编辑出版与评价指南》(第二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美国心理协会:《apa格式:国际社会科学学术写作规范手册》(第6版),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

  夏保华、赵磊:《哲学学术规范与方法论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16。

  王刚:《社会科学研究的学术规范》,《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6月27日。

        (本文根据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主任王文军在第十八次全国皮书年会(2017)上的讲话录音整理而成。王文军,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主任,教授。主要从事科学计量、科研管理等方面的研究。)

分享到: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