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书作者
-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皮书机构
皮书观点
2023年8月24日,中国医药商业协会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药品流通蓝皮书:中国药品流通行业发展报告(2023)》。
从广义角度来看,医疗器械流通是药品流通行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药品流通行业是国家医药卫生事业和健康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系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要行业。商务部在《关于“十四五”时期促进药品流通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到2025年,药品流通行业与我国新发展阶段人民健康需要相适应,创新引领、科技赋能、覆盖城乡、布局均衡、协同发展、安全便利的现代药品流通体系更加完善”。由此,我国医疗器械流通行业需要在做大做强的基础之上,在高质量发展中有所作为,推动产业稳步健康发展。
(一)加快变革不断提高行业集中度
与世界大型医疗器械流通企业相比,当前我国医疗器械流通行业的集中度低,构成行业主体的大多数成员都是小型经销企业,其规模有限、管理水平低,行业整体效率及效益差距较大。而且目前从业人员医疗器械专业知识、管理技能、业务风险管控等方面的经验与水平参差不齐,不能完全适应行业数字化、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行业的发展。
当前医疗器械流通行业已经出现各种类型的并购和整合,其中包括生产企业对流通企业的并购以扩充经营渠道,也包括流通企业为增加产品布局而反向收购生产企业。特别是传统大型药品流通企业纷纷加大了对医疗器械业务的投入,或通过资本运作的方式开展兼并重组,大幅度增加其在医疗器械流通领域的市场份额。如2022年,国药控股在并购集团内国药器械业务之后,其器械年销售收入超过1200亿元,这也是国内第一个销售规模突破千亿元的医疗器械流通企业。可见,大型药品流通企业在提升医疗器械流通集中度的过程中正在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在未来的医疗器械流通市场上也将发挥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领作用。
在提升行业集中度的同时,还需要进一步提升领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企业自身战略入手,提升完善企业组织架构、管理水平、人员能力、运营效率、技术应用、社会责任等各方面能力,提升大型流通企业对供应链上下游两端的服务能力。当前医疗耗材的集中带量采购及部分地区实施的“两票制”政策已经简化了医疗器械的流通环节,压缩了流通环节的利润空间,使传统多级经销的流通层级逐渐趋于扁平化。因此,上游生产厂商必须寻求与终端服务范围广、具有综合能力的大型医疗器械流通商合作。在此背景下,拥有广泛市场覆盖、高效管理能力和高质量服务的规模型医疗器械流通企业将受益于行业集中化、扁平化的发展趋势,进一步巩固其在产业链中的枢纽地位,利用规模优势和管理优势降低产业链整体运营成本,提升运营效能。
(二)创新引领增强专科服务能力
除了规模的扩大,医疗器械流通企业的专科服务能力也将进一步得到加强。得益于政策与资本的合力作用,在某些区域内,医疗器械流通企业各种业务创新模式层出不穷,如针对各地不同的检验诊断需求,一些ivd试剂流通企业成立了第三方检验中心,从而满足更多的临床需求或公共卫生需要。与药品不同的是,医疗器械流通企业需要提供直接的服务以满足临床过程中的各种需求,而且不同的临床科室和场景对服务的内容和细节都存在明显的不同,这些差异又会因为各种外部政策的变化而时刻升级,反过来要求企业的服务能力进一步升级。可以肯定的是,当医疗器械领域内不断涌现出更多创新性产品之时,医疗器械流通企业很可能就需要为之提供针对性的配套服务,从而更快、更有效地促进这些创新产品的市场渗透,最终造福于患者。
(三)科技赋能普及应用信息化技术
医用耗材品种和规格繁多,小型流通企业尚可依靠传统的人工管理方式。随着规模的扩大,传统模式的管理难度将不断增大,导致供应链上下游出现各种管理难点和风险。此外,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之后,生产厂商出于保障供应的需要,以及监管部门出于产品质量监管的需要,比以往更需要实时了解下游经销商、终端医院的器械使用情况,医疗器械流通全程可追溯的需求变得愈加迫切。
信息技术的进步推动了行业的发展,信息技术及信息化管理理念在医疗器械流通中的应用不断增加,有助于医疗器械的精益化和可追溯化管理。借助信息化管理,上游生产厂商可及时了解下游流通环节中的产品库存、终端医院的使用情况等,帮助生产厂商及时调整市场战略以适应市场需求,也可帮助流通企业降低库存压力和采购成本。在物流、配送过程中,信息系统的使用可提高分拣、配送的速度和准确性,配送全程的物流信息可视、可控,减少了配送产品丢失的情况。此外,信息化的管理可实现医疗器械从生产厂商至终端医院全过程的信息收集、处理与分析,提升流通环节中数据的真实性、及时性、可靠性和可追溯性,帮助监管机构实现对医疗器械流通的有效监管。
(参见《药品流通蓝皮书:中国药品流通行业发展报告(2023)》p106-1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