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书作者
-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皮书机构
皮书观点
2023年10月28日,北京印刷学院北京文化产业与出版传媒研究基地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北京文化产业蓝皮书:北京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22~2023)》。
蓝皮书指出,北京文化遗产活化利用仍存在三点问题。
(一)文化遗产数字化利用率低
北京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品类众多,但目前文化遗产资源的开发率并不高。文化遗产资源呈现方式与ar、vr等新技术融合较少,不够立体鲜活,形成的文化产品形态单一、功能单调、缺乏感染力和市场吸引力,这大大降低了文化遗产资源向文化资本转化的效率,巨大的文化价值很难释放。
(二)文化遗产开发品质不够高
虽然故宫、天坛、颐和园等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上走在了前列,但是北京大多数的文化遗产资源开发品质不够高。历史名人文化、胡同文化、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并没有从不同视角、不同维度讲述历史故事,形成文脉传承。以前门大街为例,前门大街是每年北京假日旅游人数最多的景点之一,虽然前门大街注重文化传承,引入的商铺和企业多为北京老字号,但是许多老字号内所售商品的创新性与实用性仍显欠缺。另外,前门大街周边支巷出售的多是各地景区常见的丝巾、旗袍、手链、小玩具等,商品重复率高,缺乏特色。饮食方面,老北京炸酱面、老北京涮肉、老北京爆肚、老北京卤煮等都持有“正宗老北京”名号,但过多的“正宗”反而让人觉得流失了“正宗”二字的文化价值。
(三)文化旅游内涵挖掘不足
文化的身份意义和游客追求身份认同的动机使文化具有旅游吸引力属性,也使文化变成旅游资源,文化和旅游的关系因此而产生。虽然北京文化遗产地是重要的甚至是首要的旅游目的地,但是“到文化遗产地旅游”和“文化旅游”是两个层次,所起到的作用亦相去甚远。文化旅游融合在于重组文化、旅游生产消费链条,实现深层的互相交叉融合,实现丰富旅游文化内涵、提升文化生产消费的市场动力和体验价值。通过游客与文化记忆的连接,促进心灵空间的营造,才是文化旅游的目的。
(参见《》p155-15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