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书作者
-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皮书机构
皮书观点
2023年11月1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日本经济蓝皮书:日本经济与中日经贸关系研究报告(2023)——日本的“双碳”政策与实践》。
尽管日本蓄电池产业在技术上占据绝对优势,但其在大规模产业化的生产成本上的劣势明显。随着全球消费类电子产品的蓬勃发展,韩国和中国企业开始进入锂离子电池生产领域,并凭借低成本优势而后来居上,逐渐挤占了日本在全球锂离子电池市场的份额,这也成为日本蓄电池产业由盛转衰的开端。在韩国政府和财团的大力支持下,三星sdi、lg化学等大型电池企业纷纷成立,通过引入锂离子电池技术、扩大生产规模、提升产能、降低成本,实现全球电池市场快速扩张。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日元持续升值而韩元持续贬值,较2007年底,2011年韩元对日元贬值约40%,这对与韩国具有高度相似出口结构的日本来说面临较大的价格竞争压力。与手机、液晶面板电视、半导体等科技产品一样,韩国蓄电池开始力压日系产品,在全球市场上的份额不断上升。根据日本经产省统计,日本锂离子电池的全球市场份额由2000年的94%、2005年的72%下降到2010年的42%,而韩国的市场份额由2000年的3%、2005年的15%迅速上升到2010年的39%,2011年韩国的市场份额进一步上升至39.5%,超过当年日本34.8%的份额,首次撼动日本蓄电池产业的霸主地位。
与此同时,中国一批锂离子电池生产企业也开始崭露头角。例如,1995年成立的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比亚迪”)在自主技术研发的推动下,充分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优势,将日本企业采用的全自动化生产工序中的机械流水线拆分成手工操作,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其成本可以比日本企业低近40%,具有强大的竞争力。2005年,日本东芝公司因抵挡不住与中国电池企业的“价格战”,直接宣布退出锂离子电池市场。其后,日产汽车、日本电器股份有限公司(nec)等日本企业纷纷退出锂离子电池制造领域,其大部分业务被中国企业接手。到2010年,中国电池企业已经在全球市场上初露锋芒,其中比亚迪的锂离子电池已占全球锂离子电池市场份额的13%,天津力神电池股份有限公司占4%,中国电池产业此后保持蓬勃发展势头。可见,来自中韩企业的强势竞争使得日本蓄电池产业的发展开始陷入窘境。
(参见《》p247-24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