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 | 公众是如何认识“家暴”的-米乐app官网下载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
  • 网站导航

皮书作者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皮书机构

新闻动态

调查 | 公众是如何认识“家暴”的
来源:皮书说  作者:郭卓娅 王宇红   发布时间:2015-11-30

媒介

  本文摘自《媒介与女性蓝皮书:中国媒介与女性发展报告(2013~2014)》

  本文作者:郭卓娅、王宇红

 

  家庭暴力的概念源自西方,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后逐渐为国人了解。过去,我们习惯把家庭暴力称为“打老婆”或者“夫妻打架”,公众对家庭暴力问题的认识也非常模糊,常常会把夫妻之间的相互摩擦甚至是暴力行为看成家务事,殊不知家庭暴力问题应该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公共领域的核心问题。加之家庭暴力发生的过程带有一定的隐蔽性,一般不太容易被发现,家暴发生后举证也比较困难,因此家庭暴力常常会给妇女和儿童的健康发展带来非常严重的危害。

是否听说过别人家庭暴力

  调查显示,不同的年龄段听说过家庭暴力的被调查者占到了本年龄段的80%以上,结果显示家暴问题的普遍性。在31岁~40岁年龄阶段,比例达到90%,在41~50岁年龄段,比例高达60%左右。家暴问题的凸显,值得认真反思。这说明家庭暴力问题普遍存在,甚至就在我们的身边.

是否见到过别人家庭暴力

  从数据可以看出,男性偶尔见到别人家庭暴力的要高于女性,占47.24%,女性偶尔见到别人家庭暴力的是27.91%。可以推测,男性身边有暴力倾向的人高于女性。

  调查结果显示,在31~40岁、41~50岁这两个年龄段都有二分之一的被访者见过别人家庭暴力,其中31~40岁年龄段中有1.64%的被访者见到别人家庭暴力。这些数据表明,我们的身边就存在家庭暴力,并不是大多数人所认为的离生活很遥远。

男女对“何为家暴”的理解

  调查结果显示,对“一般家庭生活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家庭暴力事件的发生”这一观点表示认同的男女比例分别是:34%、36%,大部分被访者觉得家庭中是没有家庭暴力的,但是这个调查的结果与“是否听到、见到过别人家庭暴力”这两个结果出现了明显差异。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大家对家庭暴力的认知还存在误区,部分受众认为“家丑不可外扬”,更愿意在别人家暴问题上表达观点。

  对于“家庭暴力的发生,影响家庭和睦、孩子身心健康”的认可度中,男女比例分别达到了95%、96%,由此可看出“家暴影响家庭和睦及孩子身心健康”的观念深入人心,因此,“为了孩子身心健康”可以作为宣传防止家暴发生的主题之一。

  大多数被访者认为,家庭暴力不能解决家庭问题。从男女比例来看,男性被访者中88%表示同意此观点,女性被访者中95%表示同意此观点。此结果显示,女性和大部分男性倾向沟通,但男性产生家庭暴力的倾向性较强。

  调查结果显示,家暴问题被所有受访者重视,他们希望能完善法律法规,认为媒体也应更多地关注家暴事件,在报道中突出如何处理家庭问题及遇到家暴时如何解决的议题。

  调查还显示,男女对不同行为是否属于家暴存在认识上的差异。男性对家暴的认知比较模糊,对家暴概念的意识较差。比如:精神暴力、冷暴力、性暴力、肢体暴力均属家暴,然而调查发现,男性认为辱骂家庭成员、长时间对家庭成员冷言冷语、强迫对方发生性行为、动手打家庭成员属于家庭暴力的比例分别是55%、58%、74%、83%,仍有约二分之一的男性被访者认为辱骂、长时间冷言冷语不属于家庭暴力的范畴。男性受访者容易忽视精神暴力和冷暴力是家暴的具体表现,这个问题需要在反家暴传播中进行详细解释。四分之一的男性受访者还认为强迫性行为、动手打家庭成员不属于家暴。从女性被访者看,对以上问题的认知比例分别是62%、78%、85%、95%,相比男性要高,但仍有部分女性认为辱骂、冷言冷语不属于家庭暴力范畴。以上调查说明,减少家庭暴力,仍需从传播家暴基本常识及认知做起,其中针对男性“老公可以打老婆”“冷暴力”这种所谓的传统观念,媒介需要在报道家暴事件中起到更重要的引导作用。

  在调查研究中,有项调查结果很有意思,67%的男性和82%的女性认为李阳家暴属于违法行为,但有33%的男性和18%的女性认为李阳家暴不属于违法行为。由此可见,中国“家务事”的传统思想仍然根深蒂固,其中对男性的影响更大。

  对“长时间对家庭成员冷言冷语属于家庭暴力”的观点年龄越大的被访者认同度越低,年龄越轻的被访者认同度越高,可以看出,年轻人更不能承受家庭“冷暴力”和“精神暴力”,更多希望以沟通交流方式解决家庭矛盾。

  关于强迫对方性行为是否属于家庭暴力,有七成以上被访者表示认同,其中31~40岁年龄层的被访者认同比例高达87%。结果显示,夫妻间彼此尊重,不过度强迫对方的观念较为普遍,但部分被访者的传统“控制”思想仍需值得警惕。

  调查显示,几乎所有被访者都认为“社会有必要完善针对家庭暴力问题的法律法规”,31~40岁年龄层的被访者对此问题认同比例更高达93%,可见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是需要相关法律法规加以保护的。因为无论从性别角度,还是从年龄角度,均有部分被访者对家暴认知较模糊,甚至有“家暴可以解决家庭问题”的可怕观点的存在。对家庭责任感的缺失和对家暴认知的误解,是此观点存在的深层次原因,所以强化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刻不容缓,社会对针对家庭暴力法律法规的需要是十分迫切的。

  调查显示,有近二分之一的年轻被访者认为家暴与文化教育程度息息相关,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年龄较大的被访者对此观点认同程度较低,其中,41~50岁年龄层被访者认同仅占三成。李阳家暴案中,作为知识分子的李阳受过较好的教育,文化程度很高,但家暴情节十分严重,由此可见,受教育程度并非和是否家暴有直接联系。相关调查显示,越有文化、社会地位越高的人,反倒容易发生家暴事件,这与低收入、低教育人群易发生家暴的刻板印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年轻的被访者法律意识较强,30岁以下的被访者,有八成认为李阳家暴是违法行为,而30岁以上的被访者认同比例仅有七成,由此可见,“家务事”思想在社会中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其中年龄越大,这种思想越明显。

家庭调解类节目对调解社会家庭矛盾问题有没有帮助?

  调查显示,有大约60%的被访者认为家庭调解类节目对调节社会家庭矛盾问题有帮助,从男女比例看来,男性占60%,女性占57%,由此可以看出,家庭调解类节目对人们日常生活是有一定的引导性作用的。

  年龄越大的被访者越认为有帮助,这也与不同年龄对媒介的接触习惯有关,年龄大的人更喜欢看电视,年轻人更喜欢从网络中接触新鲜实物。同时也与不同年龄的生活经历有关,年龄越大的人生活阅历越丰富。笔者询问身边不同年龄层的受众,发现40~60岁的受众更喜欢看家庭调解类节目。从这个结果可以发现,家庭调解类节目对社会、家庭和谐可以起到一定的帮助。

  不同的年龄,对“媒体对家庭暴力事件的报道存在贬低女性的内容”的观念表现不同,31~40岁比21~30岁年龄阶段的被访者高7%,31~40岁比41~50岁年龄阶段的被访者高14%,从而我们可以看出,31~40岁年龄段对此观点的认同度最高,41~50岁年龄段对此观点的认同度最低,说明大多数被访者是认同媒介在家暴事件的报道中的态度的,可能有少部分媒体在报道中存在贬低女性的内容,使部分受众不满。

  调查显示,越年轻的被访者越不认同“媒体在家暴报道中,具有引导观众对性别平等观念认识的作用”,年龄大的人虽认同度高于年轻人,但认同度也只占到五分之二以下,说明媒体在对家庭暴力报道中,缺少社会性别认知,缺少客观的报道视角,用报道者自身的性别视角分析整个事件,缺少深入的调查与取证,过分追求报道效果和噱头,为提高点击率造成媒介工作者责任缺失。

 

分享到:
网站地图